这届年轻人的包,已经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。
地铁里,可以见到包的拉链上挂着毛绒绒的玩偶;商场里,有人的包缀满了马口铁徽章……不管是单肩包还是双肩包,经过这样一番改装,已经深深打上了包主的印记。
毛绒玩偶是包上最常见的单品。从火到一只难求的Labubu、无欲无求的卡皮巴拉、迪士尼顶流玲娜贝儿和星黛露,到各大文旅局、博物馆推出的地方特色毛绒包挂,都可以随身携带,陪着主人一起去天南地北。
追星、追戏剧的群体则盛行文字挂牌。这种挂牌如同包袋上的鲜艳弹幕,用歌词或彼此之间心领神会的“梗”来辨别属于自己的群体。与人物形象不同,文字挂牌因为可读性强,还可以承载不同的功能。
二次元动漫界更是百家争鸣,不仅可供改装的IP形象数不胜数,衍生出的周边产品种类也异常丰富。这些周边产品统称为“谷子”,来自商品的英文(goods)音译。
别看包挂小小一个,其实背后隐藏了很多有趣的心理学意义。
展开剩余72%包挂,是实体化的表情包
正因如此,包挂满足了我们在公开场合自我表达时的双重需求:既渴望被看见、被理解,又希望保持适度的心理安全距离。它让我们能够在无声的交流中,既低调又鲜明地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态度,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更有温度、更具象化的表达方式。
包挂,是触手可及的安抚
因此,当我们感到焦虑、难过或悲伤时,那些毛茸茸、软绵绵的包挂就像一个及时的拥抱,为我们带来温暖与慰藉。
包挂,是无声对接的暗号
包挂,是自我的延伸
我们会因为喜欢偶像而购买与之有关的周边,也会因为流行跟风而下单限定的联名。但更多时候,我们会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一眼看上某个不知名却可爱讨喜的公仔,在五花八门的购物页上被有反差萌的包挂吸引。这个现象,和身份认同有关。
身份认同问题,往往在我们买什么和爱什么中起着很大的作用,而且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大得多。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,是因为它们的某些特征契合了我们意识或潜意识里的“我分类”,而这些特征反映了我们是谁,或者我们希望成为谁。
因此,包挂作为一种高度个人化且时刻伴随的物品,实际上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,是自我的延伸。
以上关于包挂的解读,你中了几条?欢迎大家带图留言~
来 源:新华社
编 辑:胡 睿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配资网站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