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洛书苑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
九月的河南洛阳,秋意渐浓。一个周末的晚上,洛阳瀍河区洛浦公园内的朱樱塔城市书房内,非遗传承人正带领孩子们体验竹编画制作,纤细竹丝在指尖挑压缠绕,哪吒、敖丙等神话形象渐渐成形。“城市书房经常有研学活动,孩子来了就不想走。”一位家长感慨,“在这里,阅读不只是捧着书看,还能动手体验非遗,特别有意义。”
朱樱塔城市书房的热闹场景,正是洛阳河洛书苑城市书房的生动切片,也是古都洛阳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、推动全民阅读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缩影。
河洛书苑城市书房总建筑面积达3.2万平方米,藏书量超118万册,设置阅读座席9200余个。截至目前,全市持证读者达42.5万人,累计接待读者突破5083万人次,图书借阅量超1943万册次。
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,是洛阳用“小书房”托起“大文化”的扎实实践,让“家门口的阅读”从愿景变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。
展开剩余72%“城市书房不能千篇一律,要让每个空间都有品格、有温度。”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振刊介绍,围绕河洛文化、黄河文化、工业记忆等地域特色,洛阳精心打造了20座主题书房。“一房一特色”的定位,让公共阅读空间深深扎根地域文化土壤。
在资源供给上,洛阳持续加码,创新建立图书跨区流转机制——每季度开展一次流转,每座书房每次流转图书不少于1000册。“要让书‘动’起来,让资源‘活’起来,避免部分书房图书长期闲置。”洛阳市图书馆馆长张炜介绍,今年以来,全市已完成图书流转37万余册次,让不同区域的读者都能及时接触到新鲜书籍。
如果说特色资源是城市书房的“骨肉”,社会化运营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“血液”。洛阳打破“政府包办”模式,探索多元合作路径,目前已有31座书房通过社会化运营实现良性运转,既减轻了财政压力,又丰富了书房功能。
西工区和昌中央城邦小区的欧式风格城市书房,是政企合作的典型案例。企业免费提供场地、承担水电网络费用,政府负责配送图书资源与业务指导,共同打造出300平方米的温馨阅读空间。
如今,这座书房年均进馆5万人次、借还书2万册、开展文化活动60场。书房还针对不同人群开辟儿童阅览区、无障碍阅读专区,陈列大字书、听书机、盲文图书500余册,细节之处尽显人文关怀。
在此基础上,洛阳进一步细化社会化运营模式:新安县、偃师区多座书房推行半托管运营,政府承担水电网络费用,第三方配备人员保障运行,同时可提供艺术培训、农副产品售卖等服务;老城区4座书房则探索“互惠运营”,与午逅咖啡、唐集民宿等合作,打造“书房+咖啡”“书房+文创”多元空间;瀍河区与北京环球唯优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3座“研书房”,还研发了童研小剧场、百家讲师、航空科创等活动,让书房成为研学实践的重要平台。
随着书房数量增多,“有人管、管得好”成为运营关键。2022年,洛阳市图书馆专门成立社区服务部,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全市城市书房的运行管理。同时招募社会志愿者组成监督队伍,构建“专业+社会”双重监管体系。
“中心城区书房每个月至少实地检查一次,重点检查开放时间、图书排架、环境卫生、设备运行等情况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洛阳正在推进书房智慧化建设,建成视频安全监控中心,完善智能化终端管控平台,通过数据分析强化设备维护、提升服务效率。
如今的洛阳城市书房,不再只是一个借书看书的地方,而是发展成为集读书分享、非遗体验、科学实践、亲子课堂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枢纽,是市民心中温暖的“精神客厅”。
洛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书房建设工作,8月24日,洛阳举办专题会研究全市城市书房运营管理工作。洛阳市市长张玉杰表示,河洛书苑城市书房是重要的民生工程、文化工程,下一步将继续压实运营责任、保障基本投入,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,让河洛书苑真正长在城市肌理中、活在市民生活里。
2025年9月24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河南洛阳河洛书苑城市书房:让每个空间都有品格、有温度》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配资网站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